“盛世修典——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’成果展·宁波特展”自7月1日在宁波美术馆开展以来,已快两个月。1.5公里超长展线,1600余幅历代名画的体量,这场宁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特展,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前来“二刷”“三刷”。
在此期间,有不少观众发出疑问,当我们去看“大系”特展时,到底在看什么,还能够看到什么?
(资料图)
源流:历史如大江大河,奔流而来
“大系”特展向大家展示的,是一条时间的河流。
这条河流之源起于汉唐。楚国墓葬里的帛画、敦煌绢画、阿斯塔纳出土纸画,像涓涓细流,汇入盛世大唐,构成了中国绘画的万法渐兴的历史阶段。
汉唐绘画入口。
草创时期,中国画多为人物画,主要表现神灵和贵族形象。保存较好的早期绘画多出土于沙漠或墓葬,千载之下,纸墨如新,站在它们面前,时间仿佛停滞。
《簪花仕女图》局部。
魏晋以至唐代,人物造型和绘画语言日益丰富生动,《女史箴图》《历代帝王图》《簪花仕女图》……在这些人们熟悉的图像里,画中人曹衣出水,吴带当风,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,既反映中国早期绘画的造型能力,也体现出“春蚕吐丝”般的笔力韧性。
时间进入两宋,这个令后世文人不断追想的时代。人物画不再占主流,取而代之的山水画席卷而来。北宋的“巨碑式”构图,高山仰止,形成一个时代的经典范式;南宋“马一角”“夏半边”勾勒残山剩水,映照现实。
《女史箴图》局部。
随着画技的成熟,各种笔墨皴法层出不穷。一支画笔,在文人手中运转自如,点画间显出更丰富的层次,传统书艺与画技的结合也更加紧密。
展览中的宋画部分。
再后来的中国画史,以“打包”形式引航。“元四家”“明四家”“四王”“八怪”……当我们试图在蓬勃的画史中取其精华,会发现每一位“顶流”无不在当下和个性中找寻着自己的表达。传统构图“一河两岸”被赋予万千变化,从自然山水的“再现”到心中山水的“表现”,千年时空中,中国画走过了万水千山。
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展。
有人形容看“大系”展,是步移景换,随着展线,一路走过唐宋元明清。每个时代风格独具,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并置:以独特的方式,品鉴国宝
观赏“大系”特展,是特别且珍贵的经历。
出于文物保护的要求,以及一些现实情况的限制,许多名画,我们或许没有办法在一个空间里同时看到它们济济一堂。用出版打样稿呈现的历代画作,以高清的形式尽可能还原名画细节,从某种程度上说,符合大众的艺术普及与美术教育的需要。
观众在观看展览。
在现场看长卷打开的样子,比在电脑上拖鼠标更能领略全貌;接近原大展示的“高头大轴”,气息更加直观;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、美术馆的中国绘画,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很难接近原作,那么“高清回归”,或许是领略其风采最为难得的机会。
左侧系“一堂的董源”。
因为这样,我们有机会看到“一堂的董源”——最上方的《潇湘图》,在北京故宫博物院;中间的《夏景山口待渡图》,在辽宁省博物馆;下方的《夏山图》,在上海博物馆;右边的《溪岸图》,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;最右侧的《寒林重汀图》,在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......如果不是“大系”特展汇流合源,它们绝不可能出现在一个墙面上。
另一侧的“马和之诗经图”。
也是因为这些“董源”出现在一起,使我们非书画专业研究者,也能对这位与李成、范宽齐名的“北宋三大家”之一、山水画“开山鼻祖”的个人风格有更具象的把握:他所创立、用来勾勒山形纹理的“披麻皴”,他对于沙岸的重墨擦染,当其代表作放在一起,非常直观。
左侧“一壁赵孟頫”。
“大系”展也是这样去布置的。以时间为线,以类型或人物为串联。于是,我们会在展厅看到一壁的李成,一墙的“马和之诗经图”,一个转角的马远,一个片区的赵孟頫,以及倪瓒、吴镇、黄公望……
展示中精品繁多。
那些出自同一个画家笔下,分散在各个角落的作品被“汇聚”到一起,其风格、笔法、个性气息,自然呈现。许多美术史上争论已久的真伪问题,在这种“并置”面前,毋需多言。
气象:来自宁波的作品,震撼世界
世界艺术界对中国画的价值有一个认知的过程。
从发现其价值,到开启收藏,很巧合的,中间有个节点性的事件,与宁波有关,那就是这些年逐渐引发关注的《大德寺五百罗汉图》,1894年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展出。
展出中有大量的宁波元素。
哈佛大学教授由纪夫·利佩特(Yukio Lippit)在一篇题为《大德寺五百罗汉图——与其世界上的评价》一文中写:“毫不夸张地说,1894-1895年在美国的《五百罗汉图》展览,对提升中国和东亚绘画在西方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它们不仅成为了东亚绘画最高成就的重要代表,也融入了接下来半个世纪西方对中国画萌芽式的研究进程。”
左侧第一组为高清回归的美藏《五百罗汉图》。
这套《五百罗汉图》产自南宋的宁波,后“出口”到日本,入藏大德寺。1894年在美国的展出,是中国画第一次在西方世界大规模展出。
当时的观众不了解中国,但因为其中体现的宗教特征和人物画风格,习惯性地将之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和线描艺术对比,写作了西方人推介中国画最早的一批文章,开启了西方对中国画兴趣和关注。此后百余年间对中国绘画的系统研究,由此而来。
这是一场老少皆宜的展出。
美术史研究学科发展到今天,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,均已进入细分领域,与百年前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。但无论哪种研究,极为关键的仍是对材料的占有。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”作为国家级的文化工程,对海内外藏品进行收集并高清影印,本身就是一种大国气象的展现。
文运与国运相牵,文脉与国脉相连。通过数字化汇聚完成数字化保护、数字化共享,方才有了我们面前皇皇大观的“大系”展。
这个展览是一扇门、一个入口,一条通往艺术史的通道。也许将来的某天,你会走进博物馆寻访真迹,进一步探索水墨丹青赓续千年背后的密码;你会走进石窟,观看寺观壁画,在灵动飘逸的彩塑中寻找画中人的真实形象。
在这个拥有丰富内涵
蕴藏多种文明的世界
艺术像一座无边无际的宝库
任何时候走近TA都为时不晚
期待热爱文化的您
走进宁波美术馆
亲身感受特展的独特魅力